就个人经验来说,的确在年少的时候会对真爱很有期待。
那时候真爱是道听途说来的一种似是而非的希冀。
于是我们觉得会有唯一的那么一个人可以终结我们永恒的孤单,会带给我们传说中意乱情迷的刺激,这个人还能在精神上与我们契合,让我们觉得圆满。
其实我们对这个真爱的Ta的描述,无不是一个用来满足我们需要的形象。
因为我们害怕一个人的恐慌,所以需要一样东西来驱赶它;我们被爱情的美丽描述所打动,因此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占有它;而精神与物质的贫乏让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契机来改变。
这样我们都愿意以被冠以浪漫崇高的东西为信仰,而其实质不过是最层次的人欲。
等我们慢慢熟悉这个世界的规则,和人性的脆弱时,就无法去相信有那么一个人或是别的什么能仅为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存在。
这样,人们眼中的“真爱”除了以对个体的满足为目的外,还强调奉献和付出。
而这种奉献和付出的基础是被满足,目的是产生一种忘我利他的情绪,从而让我们更为优雅崇高的去索取,去自以为是爱着。
这种忘我利他诉求的是在付出过程中的自我陶醉和对所有权的一种标榜
。因此无论所谓“太他”的爱情也不过是对满足我们原始需要的忧伤美化。
生活中,真爱常被解释为大多数人见证的妥协,双方需要的磨合折中。
而这不过是让大家心安理得苟且下去的最好托辞而已。
一切虚化出来的东西总是最能抚慰人心的,譬如鬼神。
所以对不存在的东西抱有希望也并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