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le

再梦红楼

#红楼梦 #金瓶梅

2013-10-06

最近在重读《红楼梦》。
上一次读大约是五六年前了。
那时,细细地读了几遍,不问缘由的喜欢。
以至于记忆保鲜期极短的我,也能在如今回忆起大体情节,部分诗句。

这些年来,纵然我一直以为人的性格品性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但也不得不承认岁月留在我们身上横七竖八的痕迹。
原以为自己对文字也算挑剔的了,各种小说也都读过些,大约红楼梦再读起来未必能像先时那样喜欢。
没想到这几天读得哭哭笑笑大耗心力,比从前更甚。
再读时,既读出些从前不曾留心处,也发些还不能明白的地方,想来五年后必得再次拜读。

向来写不出什么书评,一则过目即忘,拿不出细节来证明详述各种观点,怕写出些莫须有太过于主观的东西来。
二来眼力浅,很难有什么新奇独特的见解,左右不过拾人牙慧。
由此,真要瞎写几句评论,当真是羞愧不已。
对着《红楼梦》这样的奇书,更只有膜拜的份,一句也不敢妄加评论。
以下的评论就权当胡言乱语,留给再读时取乐。

不入流的小说多是脸谱化的人物,不咸不淡的情结;
好点的小说,有自己的文字风格,伤感悲情也好调皮取巧也罢,风格明确,人物通常不多,有些小意思,比如《挪威的森林》。
再好的小说就是把一种风格类型写到极致了,比如《1984》。而
最好的小说便是《红楼梦》。

几年前读时,便因红楼而感叹,最好的小说是披着虚无的外壳,藏着触目浓烈的现实。
故事的真实从来不是某年某月,某有名有姓人士做了些什么。
真实在于情境的构造,法则的建立,再就是基于对人性洞察的角色刻画。
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遵循必然法则的无奈就是现实。
这无奈也未必是伤感的,依情境法则而定。
(此处本该详解红楼故事设定的基础,贾府由盛及衰,女子命运飘零,再有角色性格的前后照应等等,因细节无能,举例无能,打住。)

高明的小说背后必然有一个洞察人心,勘破世事的作者。
在此之外,较之《金瓶梅》,《红楼梦》却胜在作者的心性的极其包容。
即便是粗鄙不堪的事件也能读出清明雅致,若非作者本性高洁,有着广博的同情心,断不能如此。
《金瓶梅》也是极好的小说了,但总看得让人生气,竟没读完。
(没读完就敢瞎说,唉,罪过)。
在我看来,这些神一般的小说拼的都是作者品性境界,简而言之,拼人品。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初中毕业的暑假,不知从哪翻出来的一个残本,没了书皮,掉了几页,还只是后四十回的。
当时一知半解的读完,最感兴趣的是宝玉梦游,花神仙女什么的。
再是高三的时候,那会很喜欢诗词,又偶然抄了些红楼诗词,竟又得了全本的小说,用上下课的时间读完,十分喜爱。
上次读就是大二的时候,全本读了一遍,又细细的随手翻阅好几遍,那时才觉得后面的四十回总不太喜欢。
也因红楼,生出一个好书的评价标准,便是随手翻一页能毫无违和感的读下去。

这次读红楼,原是当当买书的时候看着便宜,顺手带的。
没想到会读到时而大笑时而失声痛哭。
又昨晚,读到八十一,二回完全读不下去,直想拍死高鹗。
真是平生憾事,红楼未完。这回读得太伤心力,就此搁下,暂不再读。